在新加坡举办的游泳世锦赛上,我再次见证了传统媒体在体育信息传播领域的式微。除了央视、新华社等中央媒体记者的身影,门户网站和都市报的游泳专项记者几乎已经消失。即便有个别如浙江体育记者的存在,也屈指可数。回想起2007年墨尔本世锦赛和2025年罗马世锦赛,那些门户网站和都市报记者才是报道的主力。如今,他们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放眼国际,情况也并不乐观。尽管还能见到一些资深记者的身影,但许多已经转型成为自媒体人。《纽约时报》的体育报道曾独树一帜,以其擅长讲故事而闻名。然而,2025年,《纽约时报》裁撤了体育部,转而以5.5亿美元收购了体育付费订阅网站The Athletic。如今,《纽约时报》上的游泳报道几乎全部出自The Athletic,内容质量明显下降。
在2025年福冈世锦赛期间,我与世界泳联公关经理、前美国媒体人托林-克洛兹谈论了《纽约时报》裁撤体育部的消息。他表示:“这令人伤心,我为他们感到难过。他们是最顶级的媒体。作为媒体从业者,我们总希望能达到他们的高度。他们是那种能够进入奥运会、世锦赛决赛的媒体人。”
新加坡游泳世锦赛上,仍能看到许多资深记者的身影,如为《泰晤士报》撰写游泳报道超过30年的格雷格-洛德。他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除了继续为《泰晤士报》撰写报道,他主要为自己开办的付费网站State Of Swimming撰写赛事稿件。已经退休的前《米兰体育报》资深综合项目记者博扎则是在享受比赛。
我向格雷格-洛德分享了我的观察:随着传统媒体的衰落,新媒体或自媒体开始崛起。在这个过程中,综合性媒体逐渐让位于垂类自媒体。垂类自媒体的用户数量可能并不庞大,但足够精准,它们暂时可能还没有资格或实力去现场报道游泳世锦赛,但早晚有一天它们一定会“登堂入室”。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现在获取游泳资讯的主要来源是两个微博自媒体:KH_椰和泳池中的水线。这两个账号基本上只关注游泳,而且在赛事资讯报道方面事无巨细。不仅仅是媒体记者、泳迷在关注这些垂类自媒体,许多运动员、教练员也成为了他们的粉丝。
《广州日报》资深体育记者白志标老师也是田径专项记者,他告诉我以前国内的田径比赛去现场报道的记者寥寥无几,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田径自媒体开始频繁出现在国内田径赛事的现场。几年前,我关注的田径自媒体还只有“田径大本营”一家,现在则开始关注98跑、跑野大爆炸、径燃非凡、哈布尔Hohhot等账号。
甚至,如果你仅仅对艺术体操这一个项目感兴趣,你可以关注微博账号“甲壳虫汁”。它不仅产出丰富的项目相关资讯,与国家队的一些教练员、运动员还有着比较好的私交。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茧房的形成给了垂类自媒体更好的生存土壤。你对某个运动项目越关注,垂直报道这个项目的内容会逐渐挤进你的视野之中。算法逻辑就是会拼命给你推送你喜好的内容。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出产的相关报道很多依旧优质,但你很难找到这些内容。以前,百度的新闻搜索以及新浪体育等门户网站的体育频道是我们获取这一类资讯的重要途径。但现在,百度新闻搜索充斥着百家号上的自媒体内容,其中大量由AI产出,不仅质量低劣,而且存在着很多谬误。反而是严肃媒体产出的严谨内容,可能并不出色,但数据严谨、事实经得起推敲,是我们内容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但现在想要搜索到这些内容,难度陡增。
游泳世锦赛期间,为了查看《文汇报》谷苗老师的相关报道,我专门下载了上观APP。现在如此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内容的获取方式还是刀耕火种模式。如果我不去下载传统媒体的APP,我就看不到他们某个领域的相关报道。但是,又有多少用户会为了看某个媒体记者的报道,专门去下载一款内容庞杂的新闻资讯APP呢?
海外没有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发达的媒体平台,但是垂类网站、播客和视频也已经大行其道。在游泳领域,最知名的资讯平台是SwimSwam网站以及Swimming World杂志网站。在2025年至2025年,格雷格-洛德曾在Swimming World杂志网站担任了一年主编。
格雷格-洛德担任了一年主编后,就选择了主动离职。垂类网站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处理资讯,他并不喜欢当新闻的搬运工。
我们都承认这些垂类资讯网站具有存在的价值,而且也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资料来源。这些自媒体创作者的工作非常辛苦,可能需要一天十几个小时都趴在电脑前面,做大量的案头工作。
而且,随着这些账号的价值逐渐被社交媒体平台、算法逻辑放大,它们的地位会越来越高。许多这一类自媒体创作者已经出现在新闻采访的第一线。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被重塑的足球内容生态,正向着失序、失能一路狂奔》中提到的,网红达人(他们往往就是垂类自媒体创作者)开始大行其道,成为了赛事活动的座上宾。之前来上海参加阿迪达斯的相关活动,微博博主“萨村小推”也受邀前往现场。“萨村小推”是一个专注于做巴萨资讯内容的博主,微博粉丝超过了480万。
在体育垂类领域最典型的一个自媒体创作者当属“草莓牛奶特别甜”。这个账号在微博体育最新一期V指数排行榜中高居第二位,仅次于奥运冠军。这样的微博大V在乒乓球领域已经极具影响力。据我了解,这个账号的创作者已经开始尝试报名国内一些乒乓球赛事的报道。他们暂时可能还没有获得采访资格,但假以时日,垂类自媒体成为赛事报道的核心主体或许会变得司空见惯。
对于一些商业类赛事,这种情况早就见怪不怪了。以UFC为例,MMA领域的自媒体创作者和传统媒体的记者基本上平分秋色。
在这个时代,如何做好垂直领域的媒体报道,格雷格-洛德给出建议是:“你致力于某件事,你需要让自己成为一名专家,然后你足够努力,这样你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利基市场,你能够从中获得乐趣。”
这话仿佛是说给垂直领域的自媒体创作者说的,他们比传统媒体的记者更专注,负责的领域更垂直,也更容易成为垂直领域的专家。
面对这样的时代趋势,格雷格-洛德认为我们这些传统媒体记者不要去做表面文章,反而应该发挥我们的专长,去提出合理但更敏锐的问题,去做深度,去写更好的人物故事,去阐释更深刻的历史问题。
在State Of Swimming的“中国日志”频道,格雷格-洛德通过多篇深度解析文章,试图去破解去年中国游泳队遭受的所谓兴奋剂危机。
格雷格-洛德已经是一个61岁的老头了,但活力满满,我在他身上看到了马德兴老师的影子。时代的洪流泥沙俱下,他们仍然在苦苦挣扎,但传统媒体人的位置被垂类自媒体创作者所取代,似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